清醒之地 完结

评分:
7.0 推荐

分类:美剧 澳大利亚 2021

主演:鲁迪·达马林加姆  杰拉尔丁·黑克威尔  哈里·格林伍德  Sam Simmons  Bessie Hol..   

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  基姆·默多恩特   

Nikhil Katira是一名精神科护士,他在韦克菲尔德精神病院——坐落在澳大利亚蓝山山脉边缘的一家设施里,工作多年了。Nik能力非常强,他总能抚慰别人的伤痛,触及他人内心深处。在这样一个相当疯狂的地方,他是最稳定的那个人。但如今,Nik的病人在好转,他自己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详情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什么是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头脑清楚的人会在适当的时修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更正它。因为逃避错误的代价比承认之后立刻改正要大得多。有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否认它的存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过而无恐。过错是一种失去还是一种获得,关键是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怀着何种心态。勇于改正自己缺点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错不改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这是千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现实中的很多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别人指出的时候仍旧不知道悔改,甚至巧舌如簧地为自己争辩,这种人永远不会有进步的时候。正视缺点和不足,并设法克服并改正,这样才会有所突破,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并坚决彻底地改正和执行。 曾国藩的性格一生发生过多次转变,早期个人修养也并不深厚,一遇不顺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气性格很不稳定,与人交往时夸夸其谈、爱出风头,并且他的言语中总是有一股尖酸刻薄的味道。虽然自身很有才华,但是别人还是不愿意与他交往,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无论在酒桌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经意的讥讽话语总能够让同僚或关系普通的朋友们难堪。时间久了,他的恶名也就传得较远。后来,翰林院的同僚们也渐渐孤立了他。 曾国藩如果不知悔改,他的仕途应该不会长远。然而,曾国藩有一个突出的优点,这个优点会将他诸多的缺点弥补,不断完善自身。这个优点便是他能够反省、检点自身。 有一天,好友窦兰泉来拜访曾国藩,两位学人商讨理学,然而曾国藩并未真正理解窦兰泉所说的意思,即开始妄自发表见解,且词气虚骄。事后曾国藩指责自己: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由于不诚实,所以说话时语气强辩,谈文说理,以表示自己学理精湛,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一定悔改,可又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几日后,朱廉甫前辈与邵蕙西来访,这二人都是孔子所说的正直、见闻广博的人,但是曾国藩故伎重演,说了许多大言不惭的话,过后又十分后悔。 由此可知,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实际行动才是关键所在。他给自己约定法章:大凡往日悠闲随和的人,态度不能马上变得孤僻严厉,只能减少往来,相见必敬,才能渐改争逐的恶习;平日夸夸其谈的人,不能很快变得聋哑,只能逐渐低卑,只有少言多听、慎思,才能力除狂妄的恶习。曾国藩一心想要检讨自己,他改过心切,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有意与朋友们疏远,认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经常交往,就可以增加几分敬意,但是这样就有一种不合群的表现。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要怀一颗真诚、谦逊之心。不需要客观的抑制,真正的改变应该是从内在开始的。吴竹如开导曾国藩说,交情虽然受天性投缘的影响,但是好多种情况下,交情也是由人力所决定的,所以,人能胜天,不要把一切归之于数,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积诚而致之。曾国藩深受启发,他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欠,开始有意识地调整。 1843年正月,曾国藩的二位同年来看他,饭后,下人有不如意事,曾国藩大发脾气,怒不可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决心,虽然友人多次劝阻,他仍然肆口谩骂。事后,曾国藩又很后悔,又检讨自己。从此以后,他日渐成熟,逐渐地改掉了自以为是的毛病,与人交往时,他懂得给人留面子,削弱自身的锋芒。 对于自己的言行,他认为一切事情都需要每天检查,一天不查,以后有问题再补救就难了。他逐日检点,事事检点,严格要求自己,把检点自己视为事关进德修业的大事。 《周易》说: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曾国藩的一生是在日日严于自律中度过的,他对自我反省和批判严厉而苛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所不同的是所犯过错的大与小、多与少。犯错之后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有过必纠,有错必改才是正确的选择。曾国藩认为,注重颐养德性的人,会经常不断地洗涤自己所犯的过错,并且常常反省、告诫自己勇于改过,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走向完善。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错,从不虚伪地遮掩和找借口,并且可以积极地去改正。心里踏实,纠结也少了,做事也顺利许多。要知道,有多少掩饰就有多少丑态。 在经历了多次磨难后,曾国藩的性格渐渐走向完善,为人处世方面也变得圆通。他认为,人的欲念太重,过分追求某些东西,就犯了通病:太想表现自己就容易言辞不当,惹人厌烦;过于认可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此二者都应该常加克制,他认为自己仍然没有将这二者清扫干净。 他认为戒除“多言”需要日日检点,戒除自满需要把自己放置于世界之中,把自己摆在一个渺小的位置上,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他说:“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叹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穷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粟耳。”认为苍穹之中,自己只为沙粒、为尘埃,不足提起。所以,一个人成就再大也没什么好骄傲自满的。 为了改掉自己的这些缺点,曾国藩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与决心,不仅对他一生的性情修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告诫自己一定要谨记三个字:不自欺。他认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无恒,就是因为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人如果能做到不自欺,就可以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不断完善自我。他不仅每日自我反省,还主动从亲友处吸取建议,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誓做一个内外兼优的人。 曾国藩这种严于律己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去学习,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修身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人处世应该注意的环节。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6-2022 [www.fzxian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