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完结

评分:
6.0 推荐

分类:纪录片 中国大陆 2013

主演:周根祥   

导演:韩晶   

一、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完备而严密的制度体系。它历经1300多年历史,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并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大型电视纪录片《科举》以宽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革存废,探索至今悬而未决的科举起源之谜,揭秘王朝如何娴熟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牢笼英才、牧驭天下”的政治诉求;解析鲜为人知、闻所未闻的科举舞弊,聚焦作弊手段与防弊措施的精彩拉锯。   纪录片《科举》还彰显了一种成熟的制度背后的重重玄机。学而优则仕,是如何缔造古代中国完备的官僚政治体系,并形成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士大夫阶层。而科举制度盛行千年,又为何在晚清走向了穷途末路。   纪录片《科举》共分五集,分别为《隋唐烟雨》、《牧驭天下》、《学优则仕》、《道高一尺》和《穷途末路》,每集片长...

详情

排序

播放地址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猜你喜欢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情况??

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b90e7bec54e736d100defc7096504fc2d46269fc 扩展资料:1、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2、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3、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参考资料: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6-2022 [www.fzxian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